双 高 建 设 专 题 网 站

以“案”说双高 奋进在路上|学院“双高”建设成就采撷

 发布时间:2022-03-25来源:
〖打印本稿〗〖关闭〗
开栏的话

砥砺奋进铸辉煌,斗志昂扬谱新篇。我院“双高​建设启动三年来,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携手奋进、开创新局。作为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回顾总结学院“双高”建设成果,我们以案例呈现形式,采撷“双高”建设风采。即日起,学院官微推出《以“案”说双高 奋进在路上|学院“双高”建设成就采撷》栏目,系列展现“双高”建设成就。


子项目案例1
建设“创新研究 培养人才 服务区域”
三位一体的风能利用技术专项研究室

学院“双高计划”建设提出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任务,确定了创建专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2019年,在专项技术服务平台下,成立了包括“风能利用技术”专项研究室在内的一批技术技能创新、开发、推广及服务型研究室,为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高水平、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的产生、应用及转化开展专项建设。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作为清洁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已成为内蒙古一项重要的绿色能源产业。但对于部分仍处于散居游牧的牧民们来说,鉴于其独特的生活习惯,目前还无法通过集中供电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现有的大型风力发电机在解决集中供电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鉴于其不能移动的特性,对于散居游牧民来说用电仍很困难;而现有的小型发电机无法完全满足草原游牧少数民族生活用电需求,散居游牧民的生产生活仍经常处于“缺电”状态,“用电难”的现实困境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风能利用技术研究室就是针对此类现状,成立专项研究室,旨在通过开展小型风力机研发,培育“下得去”的技术技能人才,改善散居游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区域经济,助力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风能利用技术研究室完成了一些技术攻关项目,培养了一批研究队伍,开展了一些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在技术深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方面,摸索出了一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做了贡献。


一、项目引领,自主研发小型风力机,解决系列技术难题

 

风能利用专项研究室的首席研究员吕文春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突破国外对风力机叶片先进专用新翼型的垄断,开发适用于内蒙古草原游牧生活的便携式风力发电装置,开发适应草原地区的风电叶片专用新翼型和叶片族。团队通过多种途径,研究相关问题,先后立项了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翼型凹变在风力机叶片性能优化中应用的基础问题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项目“高品质便携式水平轴风力机设计研究”和“风力机叶片翼型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学院专项“旋转风轮气动声源的追踪识别研究”等系列项目。2021年,项目“翼型凹变对叶片气动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和调控机制”获得自治区重点立项。


一系列项目的不断研究,支持了研究室的持续发展,也使得研究室在风能利用这项技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目前研究室已经突破了风能利用率低于42%的关键技术瓶颈,发表了《Locating and tracking sound sources on a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using a compactmicrophone array based on beamforming》《翼型凹变对风轮旋转噪声影响特性分析》等论文数十篇,获得发明专利《一体式折叠风力发电机》1项,《一种便携式风力发电机》等新型使用专利12项。


二、赛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早在2018年之前,风能利用技术团队就带领学生团队,深入草原牧区调研,在确定攻关方向的同时,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研究室带领学生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真正适用于游牧生活的便携式小型风力发电装置的概念。通过考察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的风况特征,把研究重点放在专用小型风力机的设计制造,特别是其中的关键部件风电叶片专用新翼型和叶片族的研究、设计和技术应用,设计了便携式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内蒙古辉腾锡勒草原开展中试试验,并与内蒙古建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攻关技术难题。

 

研究室带领学生团队共同开发设计了两种适用于内蒙古草原游牧生活的便携式风力发电装置,不仅解决了牧区“用电难”问题,而且方便牧民携带,避免了二次能源消耗。同时,利用风力发电装置提高了风能利用率,避免了传统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问题,即降低成本,又减少了发电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和绿色清洁能源的推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项目在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


三、定向攻关,解决中小微企业技术难题,助力行业发展

 

研究室多年致力于小型风力发电机设计和研发,在这项技术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并在这一行业产生了一些影响,得到业内的认可。研究室成员也积极把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用于技术服务,以期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19年开始,先后为一些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受内蒙古建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解决运行风轮噪声的问题。为优化风力机设计降低运行风轮气动噪声,风能利用专项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张翠青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对小型风力机进行噪声能量及声源位置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项目定位了气动风轮噪声位置主要集中于风轮中部至叶尖,测定出额定风速下风力机声压级为63dB,不符合风电场噪声限值的排放要求等问题,提出叶片中部至叶尖部位尾缘设计成锯齿状或叶尖处加小翼的降噪措施。深入现场的测试和研究,帮助企业解决风力机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对企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为自治区小型风力机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添柴加力,也使得研究室成员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项目组的成果得到了企业认可,已经应用于风力机研发、设计、测试,噪声能量降低了3~4dB。依托技术服务项目,成员还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EI 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立足高校科研创新的不断发展,在进行专项科研的同时,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及产业化拓展,将产学研相结合,建设我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成为引领地区行业的先行者。本项目研究不仅为新时期牧民带来便利,为游牧生活提供稳定保障,从而使得游牧文化得以传承,保护了内蒙古这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风电能源作为清洁能源代替了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与传统游牧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契合,也响应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总体上,研究室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总体要求,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特点,开展体现本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型研究,在助力本地区企业发展,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作出贡献,为学院“双高计划”建设作出绩效,为自治区和全国“双高计划”建设提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范例。

 

关键词:绿色能源,风力机,新翼型,便携式

 

案例类别: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案例来源: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编辑报道:党委宣传部